甫結束的東京奧運桌球賽男單銅牌戰,林昀儒在進入第六局延長賽領先的關鍵時刻,教練蔣澎龍突然喊出暫停並於場邊進行指導。比賽結果惜敗之後,就開始有人質疑教練喊暫停的時機點不對,當時林昀儒手氣正旺,為何教練要打斷他發燙的手氣,導致後續輸掉比賽。針對這問題,我們從是否接受教練指導、是否按照指導執行和最終勝敗結果一併作探討,希望能提供大家對這個問題做更深入的思維模式。
從成功合作的角度來說,教練不論在何時提出暫停給予策略,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幫助選手和團隊贏得比賽。教練提出暫停的時機點,需要考量以下狀況:
一、選手過去表現的狀態。例如選手容易在最後關鍵時刻不專注或失去信心,教練因了解選手的性格,喊暫停能降低危機,提供更強的信心策略來穩定或提升選手的表現。
二、選手當時的表現。例如教練憑藉豐富的經驗,最清楚選手此時最需要什麼策略,引導選手明確的成功戰術。
三、教練掌握情勢。教練猜到對手下一步策略,提早防堵並設局搶分。
因此,我們不該質疑教練提供策略的時機,因為選手與教練背後的合作關係及默契是非常細膩的,並無法用結果成敗就簡簡單單下一個定論。但肯定的是:成功獲勝是彼此追求的共同目標。
從教練提出策略與選手執行策略的角度來說,教練於桌球比賽能提供技戰術指導的時機,是在局數間的休息一分鐘或關鍵時刻教練喊暫停一分鐘,這時可能出現四種情況:
一、選手不聽教練指導、做自己的策略,結果成功。
二、選手不聽教練指導、做自己的策略,結果失敗。
三、選手聽教練指導、做教練的策略,結果成功。
四、選手聽教練指導、做教練的策略,結果失敗。
在這四種情況下,最沒有問題的最佳狀況就是第三種:選手聽教練的指導又能將策略成功奏效拿下這一分、這一局或這一場比賽;最糟的狀況就是第二種:不聽教練的指導,採用自己的策略輸掉這一分、這一局或這一場比賽。這二種從團隊合作的角度來說,發展趨勢無庸置疑就是「聽教練的準沒錯」。
但有趣的問題就在第一種及第四種情況,值得我們來做深入探討:第一種是選手為什麼不聽教練的指導?有三種可能:
一. 有時一個團隊有很多教練。教練席上的那位教練並不是選手認為最熟悉自己的教練,提供的不是自己擅長的戰術;雖然策略不錯,但選手做不來或沒把握,所以最後就沒有執行。
二. 教練給的指導跟自己的判斷不一樣。尤其越有參賽經驗的選手越有自己的主見,因此最後會選擇不採納教練的建議、打自己的球。
三. 教練預測對手的來球與實際情況不同。例如教練給的指示是當對手下一板打反手位的回應,但實際上對手是打正手位,那麼選手就只能以自己的經驗去做回擊。
至於教練對選手不執行自己的策略通常採取什麼態度?有些教練會尊重選手的選擇,畢竟這是合作關係,誰的意見不是那麼重要,能贏才是最重要的事。另外,有些教練則完全不容許,尤其是針對年輕選手,教練會認為選手還在學習階段,太自作主張、自以為是,怕因此限制自己未來的發展,所以即使贏了還是會臭罵他們一頓;若結果是輸了當然更慘,因為輸了這場比賽是教練與選手共同負責,因此教練不希望選手太我行我素,草率輸了原本有機會贏的比賽。
第四種是最容易被誤解及產生爭議的情形:選手聽教練的指導,卻因執行不佳,輸掉這一分。那麼這時只有教練和選手自己最清楚這個策略的可行性與成功性,但就觀看的人來說,輸就是個事實,臆測問題到底是出在教練或選手,這種事後諸葛的說法也往往更容易扭曲事實。然而要先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論輸贏,都是教練和選手一起承擔和享受這結果。因此沒有必要去怪罪任何一方,這只會讓合作關係不愉快。
所以,當教練平時提供指導時,建議選手要採用教練的方案,為什麼?這裡的答案不是為了贏球,而是為了選手的「未來性」在鋪路。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情境唯一性」,也就是只有在這個比分、這個情境、這個壓力下去使用這個策略才能印證這個策略可不可行。倘若選手採用自己的策略,能理解的就是選手自己原來的解決方式,長期下來對球的理解程度進展有限。反之,倘若教練提供不同於自己的選項,當執行成功時,就能在相似情況下建立起隨機應變的硬底子,在相似情況下有多種解題的方法,選手採用教練的策略進而累積對回球的理解程度,那麼對選手的「未來性」發展將有無限可能。
最後,鄉民認為教練打斷小林正順的手氣,這是從情勢的角度來談,但我希望各位從實力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當擁有堅強實力的教練群做判斷時,是應該更相信教練的決策能幫助選手佔上風,而不是單憑運勢和手氣佔上風。希望藉由這一篇文章的說明,相信大家對蔣教練的用心及小林同學的意外失誤,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