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運動視界 Sports Visio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85

2021東京奧運後日談:獵殺伊藤美誠

$
0
0
日本作為2021奧運會的地主國,對於相當多的項目都做足準備,桌球也是重點項目。 最近二十多年來,桌球的尺寸改過兩次,從38mm的賽璐珞球放大到40mm,然後又以「提升器材安全性」為理由,認為賽璐珞是可燃材質,硬是改為40mm+ 的塑膠球,速度更慢、旋轉變弱,但幾乎改變不了中國人獨霸天下的局面。這對於在1950及1960年代曾是桌球大國的日本來說,怎樣打破中國隊霸權成了重中之重的難題。福原愛終其生涯都過不了中國關,於是日本人把希望放在新生代,尤其是女子選手,尤其是伊藤美誠! 伊藤美誠首度引起大家注意,是在2018年的世界桌總瑞典公開賽,17歳的小女生,彷彿港漫那句名言「十七歳不成霸刀,終身無望」,刀光驚鴻一現,一路奪冠。第一輪她打敗了直拍橫打的中國人張薔,第二輪勝了原籍中國、轉籍新加坡、新加坡破天荒奪得2010年桌球世錦團體賽女子團體冠軍的主將馮天薇,八強賽在七局激戰後勝了中國的世界冠軍劉詩雯,四強賽則用了六局打掉中國另一位世界冠軍和里約奧運女單金牌丁寧,決賽又以直落四打敗了中國桌球女隊原來內定的接班人一姐朱雨玲,震驚天下。在女子桌球,中國隊就是武俠小說裡的少林武當,成名耆宿和中生代高手全敗在這個十七歳的日本小女孩手上,「國乒」大為震動,不相信這樣的戰果。 伊藤美誠憑什麼?最大的特色,得一「快」字。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然而要說「快」,同胞師姐福原愛也極快,又為什麼福原愛過不了中國關,而伊藤美誠初步江湖,即有此戰果?重點在她的器材與打法。 桌球的器材,有大學問。桌球拍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底板,底板的材料是木頭,大多為夾板;隨著科技進步,夾板中間也嵌入各種複合材料,按照世界桌總(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 ITTF)的規範,複合材料的厚度不得超過底板厚度的15%。複合材料以碳纖維層最常見,也有玻璃纖維、Kevlar,後來更發展出柔軟而強韌的芳碳纖維(arylate-carbon)。內含碳纖維層的底板,相較於純木,彈性更高、擊球甜點更大,出球速度更快,對於球員的基本動作與發力方式要求也更高。 另一個部分,覆蓋在底板上的海棉膠皮。按照ITTF的分法,合格膠皮分為平面、抗弧、顆粒、長顆粒,這四種類型膠皮的擊打動作都有差異。平面膠皮,表面可能是黏性或澀性,選手可以主動製造不同方向的旋轉。顆粒(pimple-out),顧名思義,表面並非平滑,而是有一定排列方式、高度、寬度的細小顆粒,它由於接觸面較小,因此製造旋轉的能力略差,但也較不受來球旋轉方向與程度的影響,適合以撞擊為主的快速打法。最後則是業餘球友心目中「邪惡」的長顆粒膠皮,這個以後有機會我再詳細討論。 如果是按照中國人的分類法,顆粒膠皮依其材質,還分為「正膠」與「生膠」,顆粒長度也可以再細分為「短顆粒」與「中顆粒」。生膠的特點是硫化過程更短,膠質彈性更大。中顆粒膠皮的顆粒由於略長,如果打透了板,顆粒變形之後,會影響球的旋轉方式,讓球的飛行軌跡更加飄忽不定。 伊藤美誠使用的底板是日本大廠 Nittaku 的 Acoustic Carbon 碳纖維底板,正手使用的膠皮是 Nittaku Fastarc G-1 平面高性能膠皮,反手使用的膠皮是 Nittaku Moristo SP顆粒膠皮,它的屬性,比較接近生膠中顆粒。 生膠中顆粒快攻,在桌球還是38mm小球的年代,曾經是中國人的獨門得意技。以男子球員而言,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1987世錦賽團體冠軍、1988漢城奧運雙打金牌的陳龍燦。生膠中/短顆粒近檯快攻,面對對手擊過來的抽球(略帶一些上旋),生膠短顆粒回擊時會抵消來球的上旋,變成不轉、或甚至帶一點點下旋。在這個膠皮的特性上,中國人發展出了直拍生膠顆粒反手推下旋的技術,透過拍型與施力的調整,可以將對面攻來的上旋抽球「推擠」成下旋球,速度快而沉;對手如果懂得行情,就不敢起大板搶攻,往往必須再拉一板摩擦較多的弧圈球,速度不會太快、而且有可能落桌反彈偏高,這樣一來就給自己製造了正手位大板連續扣殺的機會。 1987年印度新德里世錦賽是直拍生膠快攻打法的最高峰,男子團體賽決賽中,中國隊以5:0擊敗瑞典隊,陳龍燦一人獨得兩點,擊敗Ulf Carlsson和Jörgen Persson,瑞典人的橫拍弧圈兩面攻在中國人的顆粒快攻面前,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而橫拍正手貼平面膠皮、反手貼生膠,反手出拍是動作小、隱蔽性高的彈擊,輔以正手弧圈快攻結合,中國的女子球員中,採用這種打法的,最有名的首推陳靜。她是漢城奧運女單金牌,投效台灣以後又在1996亞特蘭大奧運奪得銀牌。​ 伊藤美誠在塑膠大球年代,重新詮釋了生膠快攻的威力。塑膠大球旋轉、速度均不如以前的小球,反而更有利於反手生膠顆粒的快攻。伊藤的反手生膠快彈,角度更大、球質更飄忽,迫使對手必須做更大幅度的橫移,正手的扣殺則瞄準對手的手腕內側,打來球上升期。同時伊藤美誠除了桌球以外,也用拳擊訓練自己的腳步橫移及出招的力道,她雖然也是150公分的嬌小個子,但是攻擊的勁道十足,相比之下,前輩福原愛雖然也是出招快捷的柳葉刀法,但是力道遠遜。伊藤的正手進攻就像拳擊手的近身勾拳,2018年在瑞典,打得中國隊一干高手節節後退、招架乏力。可以說,伊藤美誠就是「橫拍平面+生膠快攻」的男子化打法版本。 然而,「國乒」是絕不允許自己的霸權受到威脅的,伊藤美誠在瑞典一役後,很快就成為「國乒」要追殺的頭號對象。對於不是來自中國的乒乓球專業運動員而言,能被視為「國乒」的心腹大患,本身就已是運動生涯的高度肯定。 「國乒」在東京奧運,終於找到了克制伊藤美誠的關鍵。關鍵在於1989年,西德多特蒙(Dortmund)的世錦賽男子團體賽決賽,中國再度遭遇瑞典,這一仗,可以說是改變了桌球運動與「國乒」的一場對決,它的重要性,就像1979年NCAA男籃決賽大鳥對魔術,之於籃球運動一樣。 話說,瑞典隊在1987年世錦賽失利之後,對中國隊的直拍近檯快攻做了深入研究。他們研究的結論是:第一,即使是弧圈雙面拉攻、偏向中後檯的打法,在近檯必須跟得上中國人連續進攻的速度,最好是有能力對攻;第二,中/短顆粒膠皮,本身無法製造旋轉,用連續的弧圈球進攻中國人的直拍反手側,中國人必須加強控制才有辦法讓回球不至於出界,這時候再變線打正手,往往能夠收到很大效果。 結果瑞典隊在1989年世錦賽復仇成功,團體賽第一點由瑞典大師兄 Mikael Appelgren 出戰江嘉良,Appelgren 在近檯與江嘉良比擺速、比相持毫不落下風,Appelgren不斷以加轉弧圈進攻直板正膠的反手位策略果然奏效,江嘉良一開始極不適應,反手側要不了兩三個回合就下網。如果江嘉良用加大推擋的下壓角度並且推來球的上升前期,則 Appelgren 就利用直板正反手轉換不及的弱點,突然變線攻江嘉良正手側。即使戰況不利,被逼到中遠臺時,Appelgren 的反手也不是消極地放高,而是反拉高彈弧圈,靠旋轉及前衝量來限制江嘉良的發揮。 第二點由華德納(Jan-Ove Waldner)出戰橫拍但兩面都是顆粒膠皮的滕義。華德納的正手攻是現代桌球的典範,他的擊打/摩擦結合比例有多種變化,又往往可以打出球質速度俱佳的強力前衝弧圈,華德納一開始就瞄準滕義的正手,由於滕義的正手是正膠,面對華德納的強力前衝弧圈無法對拉,只能被動地擋球。華德納靠著正手的前衝弧圈、優秀的發球後搶攻,加上線路的變化,拿下第二點。 第三點,Jörgen Persson 再對陳龍燦,面對陳龍燦的直拍生膠反手推下旋,用連續前衝弧圈攻擊陳龍燦的反手側,等回球冒高以後再變線打正手。佩爾森的變線打得極準,瞄準陳龍燦的正手位內側,擠住陳龍燦的起板,讓他無法閃身正手或改用反手。再加上佩爾森也摸清了陳龍燦的發球變化,直接回擊得分,佩爾森順利拿下第三點。團體賽三場打下來,瑞典隊適應了中國隊的攻速以後,中國的短顆粒(正膠、生膠)近檯快攻在技術上的弱點,在打完前三點以後已然被看得一清二楚,就是無法有效回應強力前衝弧圈,也無法退檯防守,第四、第五點也是潰敗。 瑞典隊復仇成功,血洗了中國隊,「國乒」內部發生了劇烈變化。仍在當打之年的江嘉良和陳龍燦都被迫提前退役,「國乒」的最高層直接放話,國家隊以後不收直拍正膠/生膠快攻的球員了,小球員全部改練橫拍平面膠皮兩面攻。中國人曾經獨霸天下的顆粒近檯快攻打法,經此一役,消失於桌球的最高等級實戰中。前輩高手被屠殺殆盡,幾乎滅門,直拍顆粒快攻只剩了一個孤兒,就是在里約奧運,被台灣一日球迷譏為「不懂球的胖子官員」劉國樑。 伊藤美誠的強勢崛起,「國乒」女隊也出現大地震。對戰紀錄不行的朱雨玲,直接被放棄,老將丁寧也失去了在奧運會衛冕的機會,另一個老將劉詩雯雖然能參加東京奧運,但受名額限制,也無法參加單打賽。「國乒」女隊,除了劉詩雯以外,其他人都是新面孔,27歳的陳夢以外,就是21歳、對伊藤美誠戰績最好的孫穎莎,以及在團體賽中以替補身份登場的王曼昱。 當然,要擊敗伊藤美誠並不容易。桌球的「快」和「以快制轉」的總訣就是中國人發明的,生膠顆粒快攻也是中國人的老招,伊藤美誠打到這樣已經極其厲害。更何況,以實戰而論,伊藤的反手變化很多。如果被逼到後檯,伊藤的反手可以用削的方式過渡,生膠短顆粒可以削出很沉的下旋球,對手不能任意起板搶攻。在檯內的小球處理上,伊藤還有拱、擠、撇的變化,再加上她獨特的發球姿勢,她的節奏其實非常多變。 然而,孫穎莎在女單四強、以及團體賽決賽,都徹底執行了「集中攻擊伊藤的反手側」的戰術。Moristo SP以生膠顆粒膠皮來講,屬於比較難對抗強力弧圈的種類,孫穎莎的集中攻擊反手側,使得伊藤很容易在回球時出檯,就算伊藤靠著調整板型角度,加強下壓、打上升期,她轉換到正手側所需的時間不得不變長,然而孫穎莎要變換線路打正手,只需要那零點零幾秒的落差。結果,伊藤美誠在女單四強被直落四擊敗,在團體戰第二點又被孫穎莎抓到以1:3落敗,仍然過不了中國關。 本屆奧運,伊藤美誠跟同鄉大哥哥水谷隼搭配拿了混雙金牌,開門就見喜,單打又拿到銅牌,是第一位拿到奧運桌球單打項目獎牌的日本人,加上團體賽銀牌,但是喜怒形於色的伊藤完全開心不起來,中國人的高牆牢不可破。尤其是她橫拍反手生膠顆粒的打法,變化比福原愛多,仍不免被孫穎莎完全破解,日本的女子桌球,以後還會再有這種器材配置的頂尖高手嗎?很難說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85

Trending Articles